以下是我从复杂动力系统视角对文化心理学的思考。我准备以Micshel的文化认知-情感模型为框架,试图尽可能综合自己最近看和感兴趣的内容。
原先的人格心理学把人格看作是一系列独立于背景的稳定特质的集合。古代希腊人认为有四种类型的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近代心理学家卡特尔的16特质量表更是把人格分成16种互相独立的特质。在对人格进行孜孜不倦的分类的背后是对人格稳定性的信念。他们相信,人格能够预测行为,在不同的情景下人格具有一致性。然而这种相信人格稳定的观点在20年代后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研究表明,人格与行为之间只有较低的相关。人格的跨情景一致性始终没得到证实。人格的自陈报告和他人评定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甚至研究发现,没有人格跨情景一致性的个体相比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Mischel在1968年最先提出提出这一系列问题。人格心理学界由此开始放弃人格稳定性的假说,转而重视和强调情景。
如何才能真正的了解一个人?不是从个体稳定的维度上找证据,而是看他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行为。光说一个人具有勇敢的品质是不对的,而是应该看他在遇到危险的情景下能否表现出英勇的行为。只有结合特定的情景才能真正的了解一个人的行为。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时,如果不是结合当时的情况理解周公的特定行为,而是单纯的从特质的角度将行为的意义无限推广和稳定化,那么就会得出周公是奸臣这个错误的结论。从情景与个体的交互过程中,我们可以抽象出if, then这个一般的模式。if后面跟着是情景,then后面跟着是行为。这个关系虽然简单,但是有很大的适用性和意义,这一点会在后面在进行详述。Mischel由此l将if then 模式看成是构成个体行为规则的稳定的基本模块。在统一个体身上,针对相似的情景,他会表现出相似的反应。
通过对夏令营儿童的研究,Mischel证实了个体内部if then模式的稳定性。他首先对儿童再夏令营生活中的基本情景进行归类。因为名义情景不等于儿童实际知觉到的情景。同一物理对不同的儿童意义是不同的。例如,成人奖励了10元钱,有的孩子会欢呼雀跃,有的孩子会表现得不满意。为了避免名义情景的似是而非,他通过对儿童的同伴和老师进行访谈的方式,收集关于儿童夏令营生活的基本生活信息,来确定真实的心理情景。通过统计上的聚类分析,Mischel 区分了五种基本情景:被同伴取笑,被同伴称赞,同伴逼近,被成人警告,被成人惩罚。在这五种基本情景下,他将收集到了儿童夏令营中的具体行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同一儿童的行为在相同的情景下有显著的一致性,而不同儿童在相同情景下的行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一研究证实了尽管个体之间的行为模式在同一情景下有很大的差异,但个体内部if then模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我看来,这一研究还有一层意义,就是为个体心智模型中的因果模型的存在性和稳定性提供了有效的证据。if then 模式是因果模型的基石,个体行为的因果关系能够由此得到清楚的定义和归纳。正是在if then模式的指导下,个体认识和处理了自己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动态而非稳定的自我。
以个体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为核心,Mischel提出了他的文化认知情感模型。简单的说,模型分为三个部分:文化与情景,认知-情感网络和if then 模式。每一个部分又有细的划分。文化和情景部分可以细分为主观文化(个体信念和价值观系统)、物理文化(客观的文化设施与实践)和名义情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的遇到的具体情景)。三者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上下层级关系。主观文化和物理文化相互影响,名义情景是物理文化下的具体情景。认知-情感网络是由五类基本的认知情感单元组成的网络结构。五类单元分别是编码、目标、情感和情绪、期待与信念、行动计划。这五类单元构成了多样而复杂的网络。if then模式是个体根据情景和内部认知模式而形成的行为反应。它的具体数目随着情景的复杂性而变得相当庞大。三个部分又相互关联。情景的重要特质被认知情感网络根据适用性和可接近性的原则提取,在网络中进行动态扩散和激活单元后,产生特定的if then模式,引发特定的行为。同时个体对文化情景又有重要影响。文化特质可以看成是个体具体策略的涌现现象,个体的主观意识又要对客观情景进行心理上的辨别、界定和归类。三个部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下面会围绕三个部分进行更详细的讨论。
1.文化和情景
文化是个宽泛而复杂的概念。每一个学者对文化都有不同的认识和定义。早期,文化被看作是人们对环境的一种独特的适应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像祭祀、宗教、民俗、科学、艺术、神话、文学等等都被看成是文化的组成成分。随后,人们在文化研究中倾向于研究个体的文化性格,即国民性。这种观点把文化看成一个依附于人格的稳定特征。随着人格跨情景一致性的质疑,文化性格研究的结果也被怀疑和批判。文化的研究逐渐从客观的物理文化向主观文化转变。现在的主流观点把文化看成一个影响行为的认知、规则和意义系统。尽管文化通过局部价值规范的形式对个体发挥着作用,文化在整体上可以看成是一个文化/社会体系,是文化成员共同拥有的规则。根据杨中芳的观点,文化是个广泛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体系,个体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体系中,并在具体情境中每时每刻受着它的影响。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体系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意义系统,在变化的同时其基本价值规则也由个体得到了传承,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要强调的是社会历史环境体系和个体都统一的整体,两者都有着多层次结构的关系。
如果结合上面对文化的讨论和复杂系统的观点,文化是由个体行为的交互作用而涌现生成的稳定和依赖情景的知识和规则模式。人们之间共享和合作的行为有助团体和文化的产生。每一个主体发展出一系列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情景。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每个主体形成了稳定而一致的策略。主体的行为策略机制互相关联,构成网络结构,并在情景的限制下在宏观上形成特定的稳定模式。文化就在宏观层面上涌现生成了。这个过程中,主体并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个体。它有着有限的认知容量,且受动机的支配,行为上具有一定的惯性。人们根据以上观点开展了文化的行为动力学模拟和行为博弈模拟。
文化的形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因此人类行为动力学试图从影响人类行为的因果力入手,讨论人类的历史文化变迁。它关注网络互动、群体、社会运动和历史变迁这一系列现象。人类行为动力学研究首先确定所要研究的分析单元,写出单元之间的交互方程和结构,在多个层次上展开分析, 获取必要的统计量。在现有阶段,人类行为动力学主要关注两种因果力,凝聚力和阻抗力。前者有助于社区和国家的形成,,后者会导致社区和国家的解体。这两个因果力是通过人际交互而逐步产生和变化的。在微观层次上,个体之间合作行为的产生可以促进宏观层次上凝聚力的形成。根据这两个因果力,专家们建构了微分方程。借助这些方程,人们可以对历史上国家扩张速度、人口变化速率和政权稳定性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人类行为动力学研究的指导下,人们可以对战争、革命、市场变化、民主程度等社会现象在计算机模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再现。这种取向虽然刚发展起来,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通过改进统计数据的收集和统计方法两个阶段的工作,人类行为动力学可以在未来发挥更好的效力。
同时,行为博弈的计算机模拟研究也模拟出了文化的几个基本特性。在行为博弈模拟过程中,研究者把主体设定为具有有限认知容量,在囚徒困境和自我利益博弈情境下,将多个主体进行同时和多次模拟。结果发现计算机模拟生成了几条和文化有关的基本特性:1)个体内部行为一致性;2)个体之间的行为一致性;3)情景依赖效应;4)行为的非最优性;5)行为的粘着性。其中情景依赖效应正符合了文化认知情感模型对情景的强调,可以看成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
毫无疑问,情景依赖在个体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是在不同的情景中才逐步发展出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策略的。现在很多人事测验也看重个体在具体情景中的能力。比如情景测验中的公文包测验、 无领导小组讨论、结构化面试就重点考察应聘者在具体商业情景下的能力。另外心理学家还开发出了情景判断测验,通过要求受测者看一段文字的或视屏的情景,在多个选项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选项。这些测验的结果与受测者未来的工作绩效都有很高的相关。同时在社会和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家也可以通过模拟一系列社会情景来考察个体特定的行为反应。模拟社会和文化情景可以通过行为博弈试验、想象模拟情景和文化启动范式进行。只有在真正理解和呈现特定情景的基础上,个体的社会和文化行为才能得到很好认识和研究。
2、认知情感网络
认知情感网络是模型的核心内容。五类基本的认知情感单元互相作用,形成一个动态而复杂的网络结构。对输入的情景信息,认知情感网络首先根据适用性和可接近性原则进行筛选和分析。关于可接近性的判定,是个体在和同一文化团体成员的长期交流和分享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长时间的共同文化实践过程中,个体对某些情景特征产生了敏感而一致的反应,这叫做长期的可接近性。同时还存在短期的可接近性,通过短时间呈现一个背景线索,可以激活个体相应的知识、规则。比如所给被试呈现一个中国文化背景的图片(天安门、龙),会激活双文化被试的群体归因和合作行为,而呈现一个美国文化背景的图片(星条旗、白宫)会激活被试的个人归因和个性行为。短期的可接近性要求我们注意某些特定符号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在某些认知情感单元激活以后,它们会通过网络连接扩散并陆续激活其他单元 ,并在反馈的机制下形成稳定的激活模式,最终产生可观察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认知情感网络中包含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可能是矛盾的。赵志裕的共享内隐论认为,人们从日常生活中会总结出一系列现象规律。这些现象规律可以互相矛盾和同时存在。在文化启动范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可以同时存在于双文化被试的意识中。在有关命运观和社会不变论的社会情境模拟实验中发现,通过实验情景操作确实可以影响被试对概念的理解和评价。认知情感网络中的概念和知识体系是在具体情景下形成了,所以社会情境和背景线索的设置确实可以影响到个体特定知识的提取。对于何种典型文化情景能够更好和有效的作为可接近性的提取线索,具体的实证研究似乎还很少。因此有必要对典型文化线索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归类。
认知情感网络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可以从种群进化和个体发展两个层次进行解释。通过生物进化过程,个体形成了发达的大脑结构,具有了完整的五类认知情感单元,并具有了相对一致的网络结构框架和控制法则。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景下,通过实践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促成个体所独有的认知情感网络的完善。要注意的是个体的认知情感网络可以分成共享文化网络和个人经验网络。两者之间有相互影响,但也有相对的独立性。两个在中国长大的孩子,其集体主义行为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这就是不同个人经历对它们的个人经验网络的影响。鉴于文化是通过具体情景作用于个体的,所以在研究中既要考虑文化的影响,更要重视个人具体情景的因素。
if then 模式
最后一个部分是if then模式。它组成了行为的核心框架。if then模式很简单,在计算机程序上就可以很简单的实现。然而简单的背后却蕴含着产生复杂而有效的行为的可能性。复杂适应系统提供了一个很有启发的视角。复杂适应性系统是以适应性主体作为主要单元,用if then模式组成简单的初始规则,用信用分派的方式先标记初始适应度,然后通过遗传算法,将各种规则进行同时多次模拟实验,生成更有效的新规则,以适应现有的环境(较细致的介绍可以参照blog上关于《隐秩序》的读书笔记)。通过复杂性适应系统的研究发现,主体借助遗传算法,可以自动生成各种适应环境的行为规则,其有效性和复杂性超出人们的想象。在随后提出的回声模型中,研究者让各种主体互相接触和交互作用,结果发现主体的适应性规则可以更好地产生。复杂适应性系统就为if then模式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有效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和模拟方法。
现在已有人试图用复杂适应系统来理解人们的行为。意识的ABM(agent based model)模型试图从基本的婴儿行为规则入手,通过演化迭代来逐步生成复杂的行为规则。在模拟过程中,作者强调了语言和意识之间的紧密的联系。他准备借助语言和行动考察意识的活动。他首先确定了意识的六个层次:
意识层次0(无意识活动):指内生的认知能力,比如模仿能力,区分客体与行动能力;
意识层次1(最小意识):重复活动的内部强化,比如将手指向看到的物体;
意识层次2(刺激-反应意识):从语义型长时记忆中提取并发出语义标记,比如发出声音来使母亲笑;
意识层次3(简单的反馈性意识):可以运用语义标记促使别人行动,如当看到食物时,发声来获得食物;
意识层次4(扩展的反馈性意识):当物体未呈现时,可以发出语义标记促使别人行动,如当食物未呈现时要食物;
意识层次5(自我意识):能够通过使用语义标记产生有计划的行动序列,比如说运用一对词对两个相似物体进行分类。
用ABM的语言,可以把六种意识层次解释为:
意识层次0:如果人物T说话,那么模仿说话;
意识层次1:如果递过来一个物体,那么伸出手抓住它;
意识层次2:如果奶瓶呈现,那么说“奶";
意识层次3:如果奶瓶呈现,那么说"奶",T拿来奶瓶,如果奶瓶放在嘴边。那么喝奶;
意识层次 4,如果饿了且没有可见的食物,那么说"奶",T拿来奶瓶,如果奶瓶放在嘴边,那么喝奶;
意识层次5,如果红球和蓝球呈现,那么产生内部信号x,如果内部信号x出现且红球想要,那么产生内部信号y和说"红",如果产生内部信号x和y,那么说"球"。
根据if then模式,先确定个体的元规则,如先天的能力和行为模式,然后应用信用分派对各种规则可能的利害进行权衡和分派信用。在对元规则进行信用分派的情况下,主体通过经验逐步积累和产生新的更有效的规则(假设)。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在各个层次建立了各种行为积木。这些有用而相对稳定的积木,能够为个体在复杂环境中形成高效稳定行为提供丰富而可靠的材料。在对环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个体发展出了成熟的内部模型。
从理论兴趣的角度上看,if then模式是因果模型的核心。if then模式的稳定和普遍性代表着因果模型的有效性。针对因果性,Pearl在《causality》一书中做了详细而专业的讨论。这儿不多叙述,作为因果模型和行为模型的基石,if then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理论和实践需要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检验和研究。
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
在文化的动力系统理论中,一个关键的主题是语言。语言的重要性不用置疑。古希腊哲学家就普遍认为可以言说的才能成为意识。维特根斯坦也提出,对于不可言说的我们须保持沉默。语言作为人们常用的符号系统,在文化认知-情感模型的三个部分都有着有趣而深入的研究。它可以作为文化和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递价值观、信念等文化观念的功能。在认知情感网络中,语言作为语义网络和句法网络起到认识世界和与外界交流的作用。在if then模式中,语言可以看成一个复杂性适应系统,从个人经验、社会互动和认知机制的交互模式中涌现出来。
语言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和符号系统,可以表现出使用成员团体的特有的文化特征,并渗透在民俗和文化习惯中。赵志裕的认为要认识一个社会的共享内隐论,可以从这个社会的谚语、格言、成语出发。黃囇莉更是借助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游戏”的思考,把日常用语和谚语看成小传统文化,围绕着特定字(如“和”)及其语言家族(如合、同、统)进行相关的字义和成语、谚语的收集分析,考察其中含有的文化观念和功能(如和谐观)。瞿学伟归纳了进行语义分析的具体流程,1)寻找与研究文化观念有关的日常使用最频繁的词句;2)通过构词的特点寻找相近的表达法,将其意义扩大,用训诂的方式理解和贯通其内在意义;3)将其放回社会文化中理解语言背后的心理结构。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语言在文化情景下的重要性。语义分析也可以为我们对文化和社会情景的划分提供重要的工具。我们可以在语义上确定考察某一特定的社会行为概念,搜寻相关的语言资料,将行为的具体背景先进行定性的初步划分,然后再在统计上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归纳出行为发生的几个基本情景。比如说我们考察中国人的拜佛行为,我们可以搜集相关文章(确保真实)和访谈资料,对其中涉及的情景先进行定性归类,然后用聚类分析从统计上确定几个基本情景,为进一步的文化心理研究做好准备。
语言可以看成一种重要的复杂动力学网络、借助网络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出语言的很多有趣特性。现在的研究把语言网络分成句法网络、语义网络和语音网络,三者互相影响。研究中建构句法网络的基本流程是:
1)定义单词关系,包括语义关系与先后关系;
2)各自用不同颜色(蓝、黑)箭头表示;
3)将网络上的路径理解成在给定语法下的句子的可能集合;
4)建构相关语义网络,看成是句法的描述性框架。
建构语义网络的流程类似与层次网络模型。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概念,概念之间根据他们的关系(如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平行关系)。句法网络受着计算约束、认知约束、交流约束的制约。而语义网络受着分类和概念化过程的认知约束和意义一致性的制约。两种网络都是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和社会互动中获得的。在研究中研究者考察各种语言网络的网络特性,发现它们也具有复杂网络的各种特性,如符合Zipf律。现在的语言网络研究还是从宏观的角度却确定总体参数,在微观的角度,我们可以试图确定某一区域语言网络中聚类数比较高的节点,用来考察它们蕴含的文化特性和可能的相互关系。在个体层次上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自陈报告、启动范式确定语言概念之间的强度联系,建立个体的生活语言网络,作为分析其认知情感网络的重要材料。从语言网络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对社会成员的文化习惯,个体心理和认知方式进行有效研究。语言网络是刚刚兴起的研究领域。它对文化心理的潜力如上所说,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挖掘。
作为社会互动产物,语言可以看成复杂性适应性系统。研究者设计了多个具有初级语言能力的主体,它们互相接触,根据过去的互动结果,决定现在的行为方式,并为未来的行为取向提供指导。最初的初级语言是与行动直接相关的。通过多次交互互动,语言的一系列复杂特性会从主体身上涌现出来。比如,作为复杂性适应系统的语言会出现以下特征:语言的个体和群体两层次水平;个人习语的多样性;知觉的动态性;非线性和相变化;多种竞争因素下的适应;依赖并敏感于社会结构。研究者希望通过语言的复杂适应系统研究,对语言的日常使用和第二语言的学习机制提供新的更好的认识。Five Graces Group开展了一次主题为"语言是复杂适应性系统“的会议,并准备把会议报告作为《语言学习》杂志的专刊发表。更详细的理解和讨论样等待杂志的出版。
综上所述,语言作为一个可以操作和分析的元素,可以作为文化心理分析的一个有效的中介工具。它渗透在文化心理的各个层次,即可以反映各个部分的机制和心理特性,又把各个部分连接起来成为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句夸张的话,语言在文化心理学的地位类似于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语言作为一个工具应该在文化心理学中得到更好的理解和推广、
总而言之,文化心理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理论。文化的动力系统取向试图以情景和行为的交互作用为核心,从简单的if then规则入手,以复杂网络的结构,通过演化博弈的过程,用计算机模拟(如ABM)和社会情境模拟(如行为博弈)为工具,来理解文化心理的生成、发展和人际间的文化互动过程。这种理论取向具有概念清晰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文化认知情感模型作为一个包容性大和比较成熟的模型,能够为该理论取向提供富有启发性的有效框架。在文化认知情感模型下文化心理有两个特点:文化心理是个体与情景交互作用的过程,人在文化环境中再进行独立判断分析的同时,又自觉和不自觉地受着文化的影响,;文化心理是变异性和差异性的统一,强调情景差异性的同时,又要强调个体认知结构框架和控制原则的普遍性。这两点应该成为未来文化心理研究的核心。
上面对自己对文化心理的动力系统视角的认识做了一个大致的概括和总结。虽然有些庞杂,但是把自己的关注点都尽可能地包容了进来。界定边界是好的研究的开始 。入校的半年多,自己也觉得需要为自己的研究兴趣确定一个框架。也许观点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但是总体思路作为各个神经元的互动而已经涌现出来。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在具体心理现象的研究中贯彻这种认识。在这个清凉的半夜,我想到了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和荷尔德林的《塔楼之诗》。就用它们结尾吧。
时间是永远交叉着的,直到无可数计的将来。-----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
生命之旅迥异,犹如歧路,或群山分界。 ------荷尔德林《塔楼之诗》
原先的人格心理学把人格看作是一系列独立于背景的稳定特质的集合。古代希腊人认为有四种类型的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近代心理学家卡特尔的16特质量表更是把人格分成16种互相独立的特质。在对人格进行孜孜不倦的分类的背后是对人格稳定性的信念。他们相信,人格能够预测行为,在不同的情景下人格具有一致性。然而这种相信人格稳定的观点在20年代后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研究表明,人格与行为之间只有较低的相关。人格的跨情景一致性始终没得到证实。人格的自陈报告和他人评定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甚至研究发现,没有人格跨情景一致性的个体相比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Mischel在1968年最先提出提出这一系列问题。人格心理学界由此开始放弃人格稳定性的假说,转而重视和强调情景。
如何才能真正的了解一个人?不是从个体稳定的维度上找证据,而是看他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行为。光说一个人具有勇敢的品质是不对的,而是应该看他在遇到危险的情景下能否表现出英勇的行为。只有结合特定的情景才能真正的了解一个人的行为。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时,如果不是结合当时的情况理解周公的特定行为,而是单纯的从特质的角度将行为的意义无限推广和稳定化,那么就会得出周公是奸臣这个错误的结论。从情景与个体的交互过程中,我们可以抽象出if, then这个一般的模式。if后面跟着是情景,then后面跟着是行为。这个关系虽然简单,但是有很大的适用性和意义,这一点会在后面在进行详述。Mischel由此l将if then 模式看成是构成个体行为规则的稳定的基本模块。在统一个体身上,针对相似的情景,他会表现出相似的反应。
通过对夏令营儿童的研究,Mischel证实了个体内部if then模式的稳定性。他首先对儿童再夏令营生活中的基本情景进行归类。因为名义情景不等于儿童实际知觉到的情景。同一物理对不同的儿童意义是不同的。例如,成人奖励了10元钱,有的孩子会欢呼雀跃,有的孩子会表现得不满意。为了避免名义情景的似是而非,他通过对儿童的同伴和老师进行访谈的方式,收集关于儿童夏令营生活的基本生活信息,来确定真实的心理情景。通过统计上的聚类分析,Mischel 区分了五种基本情景:被同伴取笑,被同伴称赞,同伴逼近,被成人警告,被成人惩罚。在这五种基本情景下,他将收集到了儿童夏令营中的具体行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同一儿童的行为在相同的情景下有显著的一致性,而不同儿童在相同情景下的行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一研究证实了尽管个体之间的行为模式在同一情景下有很大的差异,但个体内部if then模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我看来,这一研究还有一层意义,就是为个体心智模型中的因果模型的存在性和稳定性提供了有效的证据。if then 模式是因果模型的基石,个体行为的因果关系能够由此得到清楚的定义和归纳。正是在if then模式的指导下,个体认识和处理了自己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动态而非稳定的自我。
以个体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为核心,Mischel提出了他的文化认知情感模型。简单的说,模型分为三个部分:文化与情景,认知-情感网络和if then 模式。每一个部分又有细的划分。文化和情景部分可以细分为主观文化(个体信念和价值观系统)、物理文化(客观的文化设施与实践)和名义情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的遇到的具体情景)。三者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上下层级关系。主观文化和物理文化相互影响,名义情景是物理文化下的具体情景。认知-情感网络是由五类基本的认知情感单元组成的网络结构。五类单元分别是编码、目标、情感和情绪、期待与信念、行动计划。这五类单元构成了多样而复杂的网络。if then模式是个体根据情景和内部认知模式而形成的行为反应。它的具体数目随着情景的复杂性而变得相当庞大。三个部分又相互关联。情景的重要特质被认知情感网络根据适用性和可接近性的原则提取,在网络中进行动态扩散和激活单元后,产生特定的if then模式,引发特定的行为。同时个体对文化情景又有重要影响。文化特质可以看成是个体具体策略的涌现现象,个体的主观意识又要对客观情景进行心理上的辨别、界定和归类。三个部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下面会围绕三个部分进行更详细的讨论。
1.文化和情景
文化是个宽泛而复杂的概念。每一个学者对文化都有不同的认识和定义。早期,文化被看作是人们对环境的一种独特的适应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像祭祀、宗教、民俗、科学、艺术、神话、文学等等都被看成是文化的组成成分。随后,人们在文化研究中倾向于研究个体的文化性格,即国民性。这种观点把文化看成一个依附于人格的稳定特征。随着人格跨情景一致性的质疑,文化性格研究的结果也被怀疑和批判。文化的研究逐渐从客观的物理文化向主观文化转变。现在的主流观点把文化看成一个影响行为的认知、规则和意义系统。尽管文化通过局部价值规范的形式对个体发挥着作用,文化在整体上可以看成是一个文化/社会体系,是文化成员共同拥有的规则。根据杨中芳的观点,文化是个广泛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体系,个体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体系中,并在具体情境中每时每刻受着它的影响。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体系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意义系统,在变化的同时其基本价值规则也由个体得到了传承,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要强调的是社会历史环境体系和个体都统一的整体,两者都有着多层次结构的关系。
如果结合上面对文化的讨论和复杂系统的观点,文化是由个体行为的交互作用而涌现生成的稳定和依赖情景的知识和规则模式。人们之间共享和合作的行为有助团体和文化的产生。每一个主体发展出一系列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情景。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每个主体形成了稳定而一致的策略。主体的行为策略机制互相关联,构成网络结构,并在情景的限制下在宏观上形成特定的稳定模式。文化就在宏观层面上涌现生成了。这个过程中,主体并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个体。它有着有限的认知容量,且受动机的支配,行为上具有一定的惯性。人们根据以上观点开展了文化的行为动力学模拟和行为博弈模拟。
文化的形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因此人类行为动力学试图从影响人类行为的因果力入手,讨论人类的历史文化变迁。它关注网络互动、群体、社会运动和历史变迁这一系列现象。人类行为动力学研究首先确定所要研究的分析单元,写出单元之间的交互方程和结构,在多个层次上展开分析, 获取必要的统计量。在现有阶段,人类行为动力学主要关注两种因果力,凝聚力和阻抗力。前者有助于社区和国家的形成,,后者会导致社区和国家的解体。这两个因果力是通过人际交互而逐步产生和变化的。在微观层次上,个体之间合作行为的产生可以促进宏观层次上凝聚力的形成。根据这两个因果力,专家们建构了微分方程。借助这些方程,人们可以对历史上国家扩张速度、人口变化速率和政权稳定性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人类行为动力学研究的指导下,人们可以对战争、革命、市场变化、民主程度等社会现象在计算机模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再现。这种取向虽然刚发展起来,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通过改进统计数据的收集和统计方法两个阶段的工作,人类行为动力学可以在未来发挥更好的效力。
同时,行为博弈的计算机模拟研究也模拟出了文化的几个基本特性。在行为博弈模拟过程中,研究者把主体设定为具有有限认知容量,在囚徒困境和自我利益博弈情境下,将多个主体进行同时和多次模拟。结果发现计算机模拟生成了几条和文化有关的基本特性:1)个体内部行为一致性;2)个体之间的行为一致性;3)情景依赖效应;4)行为的非最优性;5)行为的粘着性。其中情景依赖效应正符合了文化认知情感模型对情景的强调,可以看成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
毫无疑问,情景依赖在个体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是在不同的情景中才逐步发展出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策略的。现在很多人事测验也看重个体在具体情景中的能力。比如情景测验中的公文包测验、 无领导小组讨论、结构化面试就重点考察应聘者在具体商业情景下的能力。另外心理学家还开发出了情景判断测验,通过要求受测者看一段文字的或视屏的情景,在多个选项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选项。这些测验的结果与受测者未来的工作绩效都有很高的相关。同时在社会和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家也可以通过模拟一系列社会情景来考察个体特定的行为反应。模拟社会和文化情景可以通过行为博弈试验、想象模拟情景和文化启动范式进行。只有在真正理解和呈现特定情景的基础上,个体的社会和文化行为才能得到很好认识和研究。
2、认知情感网络
认知情感网络是模型的核心内容。五类基本的认知情感单元互相作用,形成一个动态而复杂的网络结构。对输入的情景信息,认知情感网络首先根据适用性和可接近性原则进行筛选和分析。关于可接近性的判定,是个体在和同一文化团体成员的长期交流和分享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长时间的共同文化实践过程中,个体对某些情景特征产生了敏感而一致的反应,这叫做长期的可接近性。同时还存在短期的可接近性,通过短时间呈现一个背景线索,可以激活个体相应的知识、规则。比如所给被试呈现一个中国文化背景的图片(天安门、龙),会激活双文化被试的群体归因和合作行为,而呈现一个美国文化背景的图片(星条旗、白宫)会激活被试的个人归因和个性行为。短期的可接近性要求我们注意某些特定符号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在某些认知情感单元激活以后,它们会通过网络连接扩散并陆续激活其他单元 ,并在反馈的机制下形成稳定的激活模式,最终产生可观察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认知情感网络中包含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可能是矛盾的。赵志裕的共享内隐论认为,人们从日常生活中会总结出一系列现象规律。这些现象规律可以互相矛盾和同时存在。在文化启动范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可以同时存在于双文化被试的意识中。在有关命运观和社会不变论的社会情境模拟实验中发现,通过实验情景操作确实可以影响被试对概念的理解和评价。认知情感网络中的概念和知识体系是在具体情景下形成了,所以社会情境和背景线索的设置确实可以影响到个体特定知识的提取。对于何种典型文化情景能够更好和有效的作为可接近性的提取线索,具体的实证研究似乎还很少。因此有必要对典型文化线索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归类。
认知情感网络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可以从种群进化和个体发展两个层次进行解释。通过生物进化过程,个体形成了发达的大脑结构,具有了完整的五类认知情感单元,并具有了相对一致的网络结构框架和控制法则。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景下,通过实践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促成个体所独有的认知情感网络的完善。要注意的是个体的认知情感网络可以分成共享文化网络和个人经验网络。两者之间有相互影响,但也有相对的独立性。两个在中国长大的孩子,其集体主义行为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这就是不同个人经历对它们的个人经验网络的影响。鉴于文化是通过具体情景作用于个体的,所以在研究中既要考虑文化的影响,更要重视个人具体情景的因素。
if then 模式
最后一个部分是if then模式。它组成了行为的核心框架。if then模式很简单,在计算机程序上就可以很简单的实现。然而简单的背后却蕴含着产生复杂而有效的行为的可能性。复杂适应系统提供了一个很有启发的视角。复杂适应性系统是以适应性主体作为主要单元,用if then模式组成简单的初始规则,用信用分派的方式先标记初始适应度,然后通过遗传算法,将各种规则进行同时多次模拟实验,生成更有效的新规则,以适应现有的环境(较细致的介绍可以参照blog上关于《隐秩序》的读书笔记)。通过复杂性适应系统的研究发现,主体借助遗传算法,可以自动生成各种适应环境的行为规则,其有效性和复杂性超出人们的想象。在随后提出的回声模型中,研究者让各种主体互相接触和交互作用,结果发现主体的适应性规则可以更好地产生。复杂适应性系统就为if then模式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有效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和模拟方法。
现在已有人试图用复杂适应系统来理解人们的行为。意识的ABM(agent based model)模型试图从基本的婴儿行为规则入手,通过演化迭代来逐步生成复杂的行为规则。在模拟过程中,作者强调了语言和意识之间的紧密的联系。他准备借助语言和行动考察意识的活动。他首先确定了意识的六个层次:
意识层次0(无意识活动):指内生的认知能力,比如模仿能力,区分客体与行动能力;
意识层次1(最小意识):重复活动的内部强化,比如将手指向看到的物体;
意识层次2(刺激-反应意识):从语义型长时记忆中提取并发出语义标记,比如发出声音来使母亲笑;
意识层次3(简单的反馈性意识):可以运用语义标记促使别人行动,如当看到食物时,发声来获得食物;
意识层次4(扩展的反馈性意识):当物体未呈现时,可以发出语义标记促使别人行动,如当食物未呈现时要食物;
意识层次5(自我意识):能够通过使用语义标记产生有计划的行动序列,比如说运用一对词对两个相似物体进行分类。
用ABM的语言,可以把六种意识层次解释为:
意识层次0:如果人物T说话,那么模仿说话;
意识层次1:如果递过来一个物体,那么伸出手抓住它;
意识层次2:如果奶瓶呈现,那么说“奶";
意识层次3:如果奶瓶呈现,那么说"奶",T拿来奶瓶,如果奶瓶放在嘴边。那么喝奶;
意识层次 4,如果饿了且没有可见的食物,那么说"奶",T拿来奶瓶,如果奶瓶放在嘴边,那么喝奶;
意识层次5,如果红球和蓝球呈现,那么产生内部信号x,如果内部信号x出现且红球想要,那么产生内部信号y和说"红",如果产生内部信号x和y,那么说"球"。
根据if then模式,先确定个体的元规则,如先天的能力和行为模式,然后应用信用分派对各种规则可能的利害进行权衡和分派信用。在对元规则进行信用分派的情况下,主体通过经验逐步积累和产生新的更有效的规则(假设)。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在各个层次建立了各种行为积木。这些有用而相对稳定的积木,能够为个体在复杂环境中形成高效稳定行为提供丰富而可靠的材料。在对环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个体发展出了成熟的内部模型。
从理论兴趣的角度上看,if then模式是因果模型的核心。if then模式的稳定和普遍性代表着因果模型的有效性。针对因果性,Pearl在《causality》一书中做了详细而专业的讨论。这儿不多叙述,作为因果模型和行为模型的基石,if then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理论和实践需要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检验和研究。
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
在文化的动力系统理论中,一个关键的主题是语言。语言的重要性不用置疑。古希腊哲学家就普遍认为可以言说的才能成为意识。维特根斯坦也提出,对于不可言说的我们须保持沉默。语言作为人们常用的符号系统,在文化认知-情感模型的三个部分都有着有趣而深入的研究。它可以作为文化和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递价值观、信念等文化观念的功能。在认知情感网络中,语言作为语义网络和句法网络起到认识世界和与外界交流的作用。在if then模式中,语言可以看成一个复杂性适应系统,从个人经验、社会互动和认知机制的交互模式中涌现出来。
语言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和符号系统,可以表现出使用成员团体的特有的文化特征,并渗透在民俗和文化习惯中。赵志裕的认为要认识一个社会的共享内隐论,可以从这个社会的谚语、格言、成语出发。黃囇莉更是借助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游戏”的思考,把日常用语和谚语看成小传统文化,围绕着特定字(如“和”)及其语言家族(如合、同、统)进行相关的字义和成语、谚语的收集分析,考察其中含有的文化观念和功能(如和谐观)。瞿学伟归纳了进行语义分析的具体流程,1)寻找与研究文化观念有关的日常使用最频繁的词句;2)通过构词的特点寻找相近的表达法,将其意义扩大,用训诂的方式理解和贯通其内在意义;3)将其放回社会文化中理解语言背后的心理结构。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语言在文化情景下的重要性。语义分析也可以为我们对文化和社会情景的划分提供重要的工具。我们可以在语义上确定考察某一特定的社会行为概念,搜寻相关的语言资料,将行为的具体背景先进行定性的初步划分,然后再在统计上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归纳出行为发生的几个基本情景。比如说我们考察中国人的拜佛行为,我们可以搜集相关文章(确保真实)和访谈资料,对其中涉及的情景先进行定性归类,然后用聚类分析从统计上确定几个基本情景,为进一步的文化心理研究做好准备。
语言可以看成一种重要的复杂动力学网络、借助网络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出语言的很多有趣特性。现在的研究把语言网络分成句法网络、语义网络和语音网络,三者互相影响。研究中建构句法网络的基本流程是:
1)定义单词关系,包括语义关系与先后关系;
2)各自用不同颜色(蓝、黑)箭头表示;
3)将网络上的路径理解成在给定语法下的句子的可能集合;
4)建构相关语义网络,看成是句法的描述性框架。
建构语义网络的流程类似与层次网络模型。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概念,概念之间根据他们的关系(如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平行关系)。句法网络受着计算约束、认知约束、交流约束的制约。而语义网络受着分类和概念化过程的认知约束和意义一致性的制约。两种网络都是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和社会互动中获得的。在研究中研究者考察各种语言网络的网络特性,发现它们也具有复杂网络的各种特性,如符合Zipf律。现在的语言网络研究还是从宏观的角度却确定总体参数,在微观的角度,我们可以试图确定某一区域语言网络中聚类数比较高的节点,用来考察它们蕴含的文化特性和可能的相互关系。在个体层次上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自陈报告、启动范式确定语言概念之间的强度联系,建立个体的生活语言网络,作为分析其认知情感网络的重要材料。从语言网络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对社会成员的文化习惯,个体心理和认知方式进行有效研究。语言网络是刚刚兴起的研究领域。它对文化心理的潜力如上所说,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挖掘。
作为社会互动产物,语言可以看成复杂性适应性系统。研究者设计了多个具有初级语言能力的主体,它们互相接触,根据过去的互动结果,决定现在的行为方式,并为未来的行为取向提供指导。最初的初级语言是与行动直接相关的。通过多次交互互动,语言的一系列复杂特性会从主体身上涌现出来。比如,作为复杂性适应系统的语言会出现以下特征:语言的个体和群体两层次水平;个人习语的多样性;知觉的动态性;非线性和相变化;多种竞争因素下的适应;依赖并敏感于社会结构。研究者希望通过语言的复杂适应系统研究,对语言的日常使用和第二语言的学习机制提供新的更好的认识。Five Graces Group开展了一次主题为"语言是复杂适应性系统“的会议,并准备把会议报告作为《语言学习》杂志的专刊发表。更详细的理解和讨论样等待杂志的出版。
综上所述,语言作为一个可以操作和分析的元素,可以作为文化心理分析的一个有效的中介工具。它渗透在文化心理的各个层次,即可以反映各个部分的机制和心理特性,又把各个部分连接起来成为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句夸张的话,语言在文化心理学的地位类似于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语言作为一个工具应该在文化心理学中得到更好的理解和推广、
总而言之,文化心理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理论。文化的动力系统取向试图以情景和行为的交互作用为核心,从简单的if then规则入手,以复杂网络的结构,通过演化博弈的过程,用计算机模拟(如ABM)和社会情境模拟(如行为博弈)为工具,来理解文化心理的生成、发展和人际间的文化互动过程。这种理论取向具有概念清晰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文化认知情感模型作为一个包容性大和比较成熟的模型,能够为该理论取向提供富有启发性的有效框架。在文化认知情感模型下文化心理有两个特点:文化心理是个体与情景交互作用的过程,人在文化环境中再进行独立判断分析的同时,又自觉和不自觉地受着文化的影响,;文化心理是变异性和差异性的统一,强调情景差异性的同时,又要强调个体认知结构框架和控制原则的普遍性。这两点应该成为未来文化心理研究的核心。
上面对自己对文化心理的动力系统视角的认识做了一个大致的概括和总结。虽然有些庞杂,但是把自己的关注点都尽可能地包容了进来。界定边界是好的研究的开始 。入校的半年多,自己也觉得需要为自己的研究兴趣确定一个框架。也许观点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但是总体思路作为各个神经元的互动而已经涌现出来。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在具体心理现象的研究中贯彻这种认识。在这个清凉的半夜,我想到了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和荷尔德林的《塔楼之诗》。就用它们结尾吧。
时间是永远交叉着的,直到无可数计的将来。-----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
生命之旅迥异,犹如歧路,或群山分界。 ------荷尔德林《塔楼之诗》
参考文献
约翰霍兰《涌现》
约翰霍兰《隐秩序》
杨中芳《试论如何研究中国人的性格》
赵志裕,区颖敏,陈静《如何研究社会、文化、和思想行为间的关系?共享内隐论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贡献》
黃囇莉《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的理论和研究》
瞿学伟《中国人的脸面观》
Chi-yue Chiu,Ying-yi Hong,《Cultural Processes: Basic Principles》
Douglas R. Whitea, 《Dynamics of Human Behavior》
Helena H. Gao ,John H. Holland,《Agent-based Models of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Ricard V. Sole,, et.al 《Language Networks: their structure, function and evolution》
Rodolfo Mendoza-Denton, Walter Mischel, 《Integrating System Approaches to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The Cultural 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
Jenna Bednar,Scott Page,《Can Game(S) Theory Explain Culture? The Emergence Of Cultural Behavior Within Multiple Games》
The ‘Five Graces Group’《Language i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